
1952年10月28日,毛泽东出京视察途经徐州,刚下火车就提出听汇报。徐州市负责人表示,事先不知道毛主席要来,没做准备。毛泽东说,我就喜欢听没有准备的汇报。针对照本宣科式的汇报,他甚至明确表态:“谁要念稿子,我就打瞌睡,以示反对。”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听汇报,是上级机关和领导干部常见的一种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,也是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内容。
现实中,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汇报场面:人人桌面上一叠打印工整、装订整齐的材料,汇报者逐字逐句照本宣科,而听者则煞有其事地看着稿子,例行公事地洗耳恭听,有时听得昏昏欲睡、云里雾里。
这种简单的我念你听的汇报架势,绝对要不得!
汇报前先有个准备,当然是可以和可行的,它有利于打有准备之战,并且让汇报时话题更集中、更紧凑和更充分。
但也有一些人往往会用力过猛或准备过度,变成了尽说那些经过一再打磨的“正确的废话”,满口标准的“普通话”。
有的还常常说场面话,说应景式的套话、空话、拜年话,既没有信息量,更谈不上含金量。
还有的净说些空洞无物、毫无用处的官话、假话、忽悠人的话等等。
这样的准备,让汇报变质变味,是绝对要不得的!
而没有准备的汇报,更像是一种考试,考平时的积累和储存,考临场发挥和反应能力,更考心态。
没有准备的汇报,并非真的毫无准备,它是准备在“平时”而不是“临时”,是平时功课做得足、功夫下得深而不是临时抱佛脚、临门射一脚。
这种考试考的是平时是否做到心中有数、脑中有事、肚里有货、手里有牌,能否信手拈来、头头是道,对汇报者的要求更高更严。
现实中,什么样的人在这种考试中表现不佳?
平时工作不用心,整天蜻蜓点水、轻飘飘,不调查研究、不思考问题,经常情况不明、毫无头绪,结果一问三不知、一考便露馅。
没有准备的汇报,就是试金石,甚至是测谎仪,让汇报者水平高低、工作好坏一览无余。
多听没有准备的汇报,自然就能多看到谁在实干,谁在摸鱼。
多听没有准备的汇报,说到底也是对会风、文风和领导作风、工作作风的有益改进。
我们的实际生活、实践活动是生动的丰富的,我们的会风、文风也应该生动丰富起来,生硬、僵化、死板和呆滞不应该成为汇报者的固化面孔。
汇报从来不应该只是一种样子,要有套路但不能掉进“套子”。多听没有准备的汇报,就是摆脱“套子”的一种努力和尝试。
让汇报会开成听真话、取真经、摸真情、求真知的会,开成解决问题、务求实效的会,让汇报者既有压力、更有动力,既受激励、又受鞭策。
多听没有准备的汇报,不容易做到,但既然有诸多好处,就应该下决心去做。只要下决心、用真心,有时甚至用“打瞌睡,以示反对”,或敲桌板,以示拒绝,就一定能够实现和做到,达到预期目的。
本文已摘编
原文作者:徐文秀
来源:2023年3月27日《学习时报》
图片来自千库网
历史文章习近平:办法就在群众中跟着总书记的足迹,感受中国生态变迁谈到内蒙古的发展时,总书记这么说编辑:刘雅婷